低能級、高污染的“小作坊”被調整,調出的土地指標正好用于智能制造企業的落戶;社保費率下降為一些企業減負超過百萬元,后者將更多真金白銀用于研發、轉型……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上海全市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降幅收窄、新建項目投資明顯增長,新的增長動能進一步蓄積。這背后,與上海以工業領域為“主戰場”打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組合拳”密不可分。
5月,上海公布《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促進工業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優化供給結構、補齊創新短板、推進供需協同、降低企業成本、優化要素配置、深化制度改革等六個著力點,并提出了27項重點任務。
降成本,從企業生產經營的關鍵環節入手。比如,用地方面,實行彈性出讓年限及續期辦法,重點項目出讓年限仍可為50年。稅費方面,除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外,對地方權限范圍內事項,按降低企業負擔要求執行。用工成本方面,今年企業繳納的職工社會保險費率下調2.5個百分點,預計全年可減輕企業負擔約135億元。用能方面,今年以來本市工業電價平均下降2.12分/度。
“這對我們企業來說是一場及時雨。”上海民企富大集團董事長袁立說,“按照原本的社保費率計算,公司為員工繳納的社保費用支出接近公司整體利潤的45%。這次下調以后,將每年為公司節約100多萬元,這是真金白銀的減負,公司可以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人才培養、產業創新與轉型上。”
優結構,對產業布局既做“減法”又做“加法”。嘉定江橋鎮近幾年每年通過拆違整治、“騰籠換鳥”等途徑淘汰落后工業產值二三十億元,同時充分發揮北虹橋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四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今年上半年實現經濟兩位數增長。鎮黨委書記袁航說,目前區域經濟發展“漸入佳境”。上海今年還將啟動18個重點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同時完成去年啟動的11個重點區域調整,涉及企業上千家。
另一方面,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加快提升產業競爭力,實現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上海速度向上海質量、上海產品向上海品牌轉變。上海已明確,要實施“300項高端裝備自主突破、300項新一代信息技術成果產業化、200項新材料首批次應用、200項消費品改善供給,培育一批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
此外,上海還將圍繞推進“中國制造2025”和科創中心建設,在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方面,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批量生產和應用,同時建設100家示范性智能工廠或數字化車間,帶動1000家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
位于閔行區莘莊工業區內的申龍客車,是國內主要的客車制造商。企業負責人陳大城告訴記者,在政府支持和企業自身努力下,公司不斷采購優質零配件,降低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的綜合成本,提升制造業企業的競爭力。
上海市經信委主任陳鳴波表示,到“十三五”末,上海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力爭保持在25%左右,進一步釋放工業發展的動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