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經濟起飛后發優勢和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的旺盛需求,云貴川和新疆等我國西部地區蘊含著PPP模式發展的巨大潛力。
PPP模式即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11日發布“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研究”稱,綜合分析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推出的PPP項目,我國西部需求較大,整體PPP項目數量較高,主要集中在云貴川地區和新疆。云南項目數占全國總項目的5%,貴州占7%,四川占4%,新疆占3%。隨著沿海地區漸漸喪失低價勞動力和土地成本優勢,云貴川三省一市憑借良好的信息整合和區域互補、互助協同發展體系,已成為西部經濟發展最快且工業發展潛力最大的地區,社會資本參與此區域經濟建設將收獲更多政策福利。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樞紐,潛力為各方所看重。
作為公共基礎設施的一種融資模式,PPP模式鼓勵社會資本與政府合作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隨著我國稅收收入增長疲軟、土地出讓收入下降、營改增改革等給財政收入帶來的壓力持續增大,通過PPP模式推行公共服務領域市場化改革,成為大勢所趨。
這項研究指出,全國范圍的PPP項目中,市政類、水務類項目占比最大,交通類項目次之,體育類項目最少。各領域存在的共性問題主要是PPP缺乏上位法。作為一種長期合作關系,PPP模式需要健全的法律體系和完備的監管制度,但我國尚未針對PPP出臺上位法,現行政策多為地方法規和部門規章,權威性不足且相互之間存在矛盾。同時PPP項目依舊存在“重融資、輕管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