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城市供水、污水處理、城鎮燃氣、城鎮供熱、市政管道、公共交通、環境衛生、園林綠化等與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些公用事業的改革與發展不僅是百姓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提升的基礎,也是政府為民服務的體現。當前,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背景下,對我國市政公用建設市場化改革進行探析和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今年全國兩會在億萬人民的熱切期待中拉開帷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更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大幅放寬電力、電信、交通、石油、天然氣、市政公用等領域市場準入,消除各種隱性壁壘,鼓勵民營企業擴大投資、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在項目核準、融資服務、財稅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一視同仁。依法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嚴肅查處侵犯非公有制企業及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合法權益的行為,營造公平、公正、透明、穩定的法治環境,促進各類企業各展其長、共同發展。”
如何讓非公有制經濟助力我國市政公用建設?3月6日,本報記者專程由北京趕赴南昌,采訪了南昌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名譽院長、知名教授耿焱。
放寬市場準入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參與的積極性
記者:隨著全面推進城鎮化建設的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經濟在市政公用建設的市場化改革進程中,將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耿焱:在我國的經濟建設架構中,政府已陸續放寬了市政公用等多領域的市場準入。非公有制經濟不但可以參與到城鎮化建設中,社會資本通過PPP模式參與市政工程建設還得到政府的鼓勵。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中曾明確指出,“大幅放寬電力、電信、交通、石油、天然氣、市政公用等領域市場準入,消除各種隱性壁壘,鼓勵民營企業擴大投資、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這表明了政府對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視與支持。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府不但為非公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也為非公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如政府鼓勵社會資本、外國資本等非公有制資本采取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來參與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與運營,以形成多元化的投資結構。
加強誠信建設營造公平公正透明穩定的法治環境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地方政府在推進非公有制參與市政公用建設的過程中,出現了招商成本高、后期兌現承諾難等問題。這些問題如何解決?
耿焱:在推進非公有制參與市政公用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在法律層面上,對政府部門與企業部門在項目中需要承擔的責任、義務和風險進行明確界定,保護雙方利益。其項目設計、融資、運營、管理和維護等各個階段都可以采納公共民營合作,通過完善的法律法規對參與雙方進行有效約束,是最大限度發揮優勢和彌補不足的有力保證。
地方政府應理性對待PPP,對于哪些項目適合做PPP要有清晰的認知。不斷提升所推出的PPP項目的質量,以增加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同時,企業也應誠實守信,以切實保障百姓的安全和利益為第一要務。
只有這樣,才能像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指出的那樣,“依法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嚴肅查處侵犯非公有制企業及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合法權益的行為,營造公平、公正、透明、穩定的法治環境,促進各類企業各展其長、共同發展”。
記者:您能否就目前市政公用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我們做個例分析。
耿焱:不久前,我在《中國經營網》上看到一篇有關市政公用建設領域市場化改革方面的報道。該報道稱,10多年前,山東省青島市為解決市民“繳費難”,設立了公用事業收費服務中心,代替市政公用企業代抄收水費、燃氣費等。但多年來,由于收費中心與企業在收費權的權責利方面界定得還不夠清晰,出現了投資企業經濟利益受到損失的現象。因此,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關鍵在于政府轉變職能,劃清政府和市場的界限,深化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管理,通過簡政放權、依法行政,激發市場活力,促進市政公用領域的供應側改革。
記者:在非公有制資本參與市政公用建設和管理的過程中,政府應該如何做到誠實守信?
耿焱:首先,政府要有風險意識。在與企業合作中,要以民生為第一出發點,把國家利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盲目承諾,否則會導致或者履約成本過高,或者失信于企業。其次,政府要加強法治建設,依法辦事、依合同辦事,講求誠信、要有契約精神。再次,政府要建立完善監管和制約機制,讓國家政策和項目合作落到實處,降低項目風險。
在城市的經營和管理中,與市政公用建設相類似、可資借鑒的案例很多。比如,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工業園區的建設,正是得益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通過劃清政府與企業的職責邊界,實現了政府、企業、社會多贏的效果。
在兩者的分工上,河北固安縣政府主導重大決策、組織制定規劃、確定標準規范、提供政策支持;華夏幸福公司作為投資及開發主體,全權負責園區的開發建設業務,二者職責明晰,守諾踐約,不但將誠信建設落到了實處,也獲得了社會資本的豐厚回報。
探索管放結合創新政府管理新模式
記者: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向縱深發展。那么,在倡導簡政放權的新形勢下,放權與管制之間的“度”如何把握?
耿焱:市場的開放和限制是相對的,市政公用事業和市政公用建設也是兩回事。我認為,在開放和限制的原則上,應該堅持公用事業由政府主導,把公用建設交給市場。
開放市場也是有度的。西方國家在推行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中,曾有過血的教訓。比如:英國將監獄交給了私人企業去經營。企業為了獲利,克扣服刑人員的伙食費,引發了群體性事件。在開放市場的過程中,過度市場化是行不通的。
當市場化的腳步走入市政公共領域,政府的職能將逐漸從公用服務的生產者、提供者的角色,轉移到決策者、監管者以及市場公平競爭環境的創造者。
其中,“放”,要開放市場;“管”,要嚴格監管。“管放結合”的舉措不止對經濟發展方面有促進的作用,而且還可以增強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為社會民眾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通過管放結合,還可以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使民眾可以得到更好優質的公共服務,進而實現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這不僅是現階段我們進行經濟治理工作的一個重心,也是我國市政公用建設改革發展的一個必然方向。
延伸閱讀:
青島城管局設機構攬收費是利益驅動還是“便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