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16年中國經濟工作的頭號任務,“去產能”大幕已經拉開。如何把化解過剩產能落到實處,備受全國政協委員們關注。
目前,中國煤炭、鋼鐵兩大“重災區”去產能的意見均已出臺。據官方計劃,煤炭行業要在3至5年內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鋼鐵行業則要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至1.5億噸。
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張連起接受中新社記者電話采訪時強調,去產能重要的是“精準”二字。
張連起指出,有些行業出現產能過剩是受周期性、外部性因素影響,隨著國內外經濟向好,市場需求擴大,這部分產能將有望得到充分利用。有些企業雖然從資產負債表上看負債不少,但資金鏈沒斷,未來也能帶來現金流量,不能視為“僵尸企業”。“如果不仔細區分情況就予以清理,很有可能造成‘誤傷’。”有鑒于此,精準識別過剩產能究竟在哪里,是去產能的前提和基礎。
中國官方也認識到這一點。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日前談及去產能時坦言,“我們對現實狀況有一定了解,但還不是十分精確”,比如鋼鐵產能到底有多少,其中僵尸企業有多少,占多大的產能;處置這些僵尸企業帶來多少不良資產、不良貸款,涉及到多少職工;這些職工的再就業,保證基本生活需要多少錢,“情況都要搞清楚”。
此外,具體施策同樣需要精準。債務怎么處理、錢從哪里來,是去產能過程中的關鍵和難點,需“對癥下藥”。
針對如何處理債務,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銀行原外部監事梅興保建議,可以通過“債轉股”,即把政策性因素造成的一部分不良債權轉化為股權,之后再引進戰略投資者把企業搞活。這種方法已經被實踐證明有效,“這是去產能的操作思路和方向”。
談及財稅政策如何為去產能提供支持,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應當建好有利于推進去產能的制度框架,讓人可預期。以稅收政策為例,資源稅、消費稅改革目前均未獲明顯進展,需加速推進。“這些經濟手段要按照原來的改革方向做實質性推進。”
此外,地方政府可能出于維護就業、稅收等方面的考慮,對化解過剩產能執行不力,也是去產能過程中需直面的問題。
在張連起看來,考慮到中國各地區產能過剩情況差別明顯,“確定總量、分配配額、允許交易、獎補掛鉤”不失為有效的辦法,即設定各地減量指標,如果超額完成可給予獎補,并允許各地區之間交易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