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中國制造業收縮的速度繼續收窄,但仍難走出低位。
12月1日公布的11月財新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錄得48.6,雖然仍處于收縮區間,但較10月的48.3有所回升,延續反彈趨勢,為6月以來最高。
這一走勢與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制造業PMI有所不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1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6,比10月回落0.2個百分點。
從分項數據看,兩者也存在差異。11月財新中國制造業PMI中,產出指數結束了此前6個月的收縮狀態,趨于平穩;新出口訂單指數連續第二個月回升,并進入擴張區間,顯示外需改善,但由于內需不振,新訂單指數再度下滑;就業指數雖仍低于50的榮枯分界線,但均有所改善。
國家統計局制造業PMI中,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和從業人員指數均出現下滑。
盡管存在差異,財新中國制造業PMI和國家統計局制造業PMI均顯示,制造業仍處于低谷。財新智庫首席經濟學家何帆表示,經濟下行壓力有所減緩,財政發力效果繼續顯現,宏觀經濟企穩態勢不變。
二季度以來,中央和地方出臺的各項穩增長政策正在顯效,下半年以來,財政支出增速持高增長,并推出了專項建設債,且規模不斷擴大,超出預期。這些政策對經濟短期托底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從長遠看,當下中國制造業仍處于產能過剩的大環境下,需求改善乏力,短期內低迷難改。
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結構性改革包括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降低企業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等四方面內容。
對制造業來講,目前最大的難題是產能過剩難以化解,工業部門已陷入通縮。應該配合國企改革,推進兼并重組,真正啟動去產能進程。當然,化解產能過剩等結構性改革的推進,短期內會對增長產生負面影響,這需要政府下定決心,忍受一定程度的增速放緩。只有這樣,中國制造業才能真正走出低迷,重新煥發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