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15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和夏季達沃斯論壇為契機,圍繞“一帶一路”話題的探討連日來不斷升溫,促進人們不斷深化認識“一帶一路”內涵、戰略意義,并客觀看待中國經濟特性、國際角色定位。這讓人們愈發相信,“一帶一路”必將在共建共營中向共贏延伸。
中國既是“一帶一路”的倡導者,也是這一倡議的積極踐行者,這一倡議飽含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契合了中國的國家定位,呼應著全球市場深刻變化和調整。
當前,全球經濟復蘇基礎不牢,舊有增長模式難以為繼,新科技革命和新經濟增長點尚在醞釀。在這樣的背景下,創新國際開發合作游戲規則,引入更加系統、廣泛、普惠的新型合作機制,是打破僵局、贏得新增長的重要抓手。
另一方面,在全球價值鏈條上,如今的中國,是名副其實的“中間之國”,其獨特優勢在于,上能與最尖端的技術資本要素對接,下能與廣大發展中國合作,聯通高、中、低端資源和市場。
就是說,中國在全球經濟版圖中發揮著“橋梁和紐帶作用”,而這個角色絕不止于基建領域的架橋鋪路,而是利用自身獨特優勢,承上啟下,破除梗阻,打通上下游資源,聯通高低端市場,提高全球范圍配置資源的效率。
正是出于對全球經濟新格局和中國定位的敏銳判斷,中國領導人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外界廣泛認同。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認為,當前發達經濟體應與發展能力弱的國家開展結構改善性的項目,以實現更快的經濟增長,拉緊彼此經濟關系。“這方面可以參照中國領導人提出的‘一帶一路’計劃,”他說。
中國和“一帶一路”倡議之于世界經濟的效用在于:中國可借助“一帶一路”,發揮自身在技術消化與創新、投融資、產能合作、編織自貿網等方面的新優勢,與所有致力于合作共贏的國家一道,消磨全球市場諸多壁壘和門檻,創造無窮商機,彌合發展鴻溝。
顯然,“一帶一路”的效用不限于一隅,而是全面系統工程;“一帶一路”不單服務特定群體,而是提供普惠的公共產品;“一帶一路”由中國提出,卻奉行開放原則,具備強大兼容性。
對此,德維爾潘建議,歐洲“容克投資計劃”可在“一帶一路”計劃框架下,用于非洲等地區的第三國,在金融保險、銀行、證券市場等領域,加強監管和開展示范性合作。
全球造船和海運領域專業研究機構克拉克森研究服務公司總裁馬丁·斯托普福德認為,“一帶一路”將帶動中亞經濟提升,推動東南亞、南亞沿線海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亞洲海事網絡深度發展,歐美經濟會從中收益,造船業等行業也有利好。
人們看到,在眾多國家支持下,“一帶一路”正在共建共營不斷延伸,為世界經濟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在非洲的荒原、在東南亞的沼澤,中國基建企業常常承擔了發達國家同行不愿或不能承擔的急難險重工程,正讓昔日“出門難、運輸難”的地區受益于高等級公路、高速鐵路,造福當地經濟,惠及所有投資者。
在長三角、珠三角,中國制造蘊含外來資本、技術要素,中國產能集聚多國產能精粹因子,讓昔日對先進技術設備“用不起,不會用”的窮國,成為眾多“高大上”裝備的主人。
在合作開發和金融治理領域,中國攜手眾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合力打造亞投行等新型投融資機制,其靈活多樣的金融產品,有望讓世界的錢轉起來,大家的事辦起來,有效緩解發展中國家“貸不起,還不上”的困境,為世界經濟復蘇提供實質性支持。
“一帶一路”的提出,基于中國獨特的國家定位和務實的合作精神,卻聚合了眾多經濟體合作共贏的意愿,這使得“一帶一路”具備了聯通五洲、溝通世界的力量和現實的可操作性。今后,漸入共建共營佳境的“一帶一路”,必將有效促進開發合作、優化全球價值鏈,增進國際合作共贏,這將是世界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