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困局,不能只歸咎于“無形的手”。到2014年下半年,多項不同層級的官方調研、意見,仍指出進入“海工”是解決“船工”危機的有效辦法
近年來,一直以“世界第一”為目標的中國船舶工業,又被“無形的手”重重地推了一把。
這一擊,并非令其步履更加輕快,而是多了幾分踉蹌,乃至于有的企業撲倒在地,破產清算。
海洋工程裝備,基本服務于能源開發。自2014年國際油價下跌以來,全球“海工”市場面臨斷崖式下行困境。沖擊也好,洗牌也罷,高速增長后的中國“海工”行業,迎來了苦日子。
同樣的情形,在三四年前就曾發生過,主角仍是中國船舶工業。
那時,剛剛成為“世界第一”不久的中國造船業,在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的海運衰退影響下,產能過剩頓時凸顯。2013年10月,《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中,將船舶行業與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共列為產能嚴重過剩行業。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從韓國手中奪得由接受訂單量、未交付訂貨量、建造量三大指標構成的造船業“世界第一”,是在2010年。彼時全球經濟衰退對貿易、海運的影響已比較明顯,造船業頹勢初顯。
而中國在2014年首次躍居全球“海工”訂單占有率第一的同時,油價下跌似乎一發不可收拾。
實事求是地講,不能把當前“海工”行業的困境全都歸咎于國際能源市場的變化。
2013年夏就有數據預測,按照當時的產能擴張速度,國內船企的“海工”平臺生產能力很快就會達到每年120座。而之前海洋工程權威分析機構ODS-Petrodata預測,2010年至2015年間全球海洋鉆井裝置的總需求量是83座到116座。
2014年初,中國船舶工業協會指出,“海工”產業全球市場規模有限、國際市場競爭激烈,中國涉足“海工”裝備制造企業也有20余家,海洋工程船制造企業近100家,“國內外產能過剩矛盾開始顯現”。
然而,這些預警并沒有阻止各行業資本的“亂入”。
在不長的時間內,中國船舶工業就歷經兩次“世界第一”后的產能危機,其感其受,恐怕已非無奈兩字所能涵蓋。
2014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黃延楠在提出“海工”產業產能過剩問題時,如此建議解決之道:“既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更需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而到2014年下半年,多項不同層級的官方調研、意見,仍指出進入“海工”是解決“船工”危機的有效辦法。恐怕直到今天,一些官員頭腦中仍持將“船工”產能導向“海工”的思維。
只是,如今“海工”危機到來,又該轉向何處?
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中國深化改革不能回避的重任。十八大報告亦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船舶工業的大起大落,政府與市場調節均難言成功。在百億、千億元資本面臨困境的情況下,糾纏于二者的此消彼長、或多少強弱,顯然意義有限。
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應該如何對接?
“海工”的生死邏輯
連做煤礦、房地產的老板都在開始進入“海工”領域。在他們的意識中,跨界“海工”領域至少有實體廠房、土地、岸線,這些都是高附加值產業‘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萬宏蕾/北京江蘇南通報道
江蘇南通,啟東江邊,從崇啟大橋至長江入海口向東遠眺,船臺密集、塔吊林立,尤其三三兩兩布局的橘紅色龍門吊格外顯眼。
100多米高的龍門吊下,體態龐大的自升式鉆井平臺被腳手架和各式建造工具包圍,頭頂黃色安全帽的電焊工正在船體爬上爬下。
這條23公里的長江北翼岸線上,集中分布著中遠船務、振華重工、藍島海洋、宏華海洋等大大小小20來家船舶制造企業。只是,部分露天造船區域已經空置,有的廠房甚至荒草叢生——它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海工”平臺生產基地。
從“船工”轉向“海工”,這次變化在2008年開始明顯。而到2010年,在接收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和建造量——代表造船業競爭力的三大指標方面,中國造船業均已趕超了韓國,成為世界第一。
但全球性的經濟下行,令整個航運業幾乎崩潰,“海工”市場由是成為出路。
在市場引導以及政策推動之下,中國“海工”裝備接單量占全球的份額,從2010年的5%飆升至2014年前9個月的35%,再次成為世界第一。
“在‘海工’最火爆的前幾年,業內預估未來幾年全球市場需求能達到800億美元。沒想到,今年成為“海工”市場最艱難的一年。”中遠造船工業公司黨委工作部部長楊清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除了一些國有企業和比較先進的民營造船企業,現在大多數參與“海工”的中小船企都面臨管理脫節、資金鏈斷裂的窘境,有些經營困難的甚至進入破產重組。”
其原因是國際油價的持續下跌,全球“海工”市場受其影響需求大幅萎縮。自2014年以來,無論是鉆井平臺、生產平臺還是“海工”船市場,均出現量價齊跌的態勢:累計成交各類“海工”裝備407座(艘),成交金額419.8億美元,低于2011~2013年年均650億美元的成交規模,世界“海工”市場持續近4年的增長速度幾乎被瞬間“按停”。
“未來3年內,行業會面臨兩極分化的市場洗牌。”上海外高橋造船公司副總經理陳軍認為,“現在的形勢下,手上有10個以上‘海工’訂單的企業還能生存下去,如果只有一兩個‘海工’訂單,很容易垮下來。”
“這一輪洗牌結束后,還能在中國‘海工’市場成功立足的,或許僅剩不到10家。”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