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今日公布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受豬肉價格上漲等影響,7月份CPI漲幅回升至1.6%,創出年內新高。但7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5.4%,創5年來最大跌幅。一個是新高,一個是新低,表面看來走勢背離。
7月CPI回升,有豬肉價格上漲的影響,這已經成為專家們的共識。盡管由于生豬存欄量創近5年來新低,且養殖戶擔心未來半年的養殖風險,不愿意擴大養殖規模,普遍預計生豬價格將在未來半年內繼續上漲。但從一畝田研究院提供數據來看,目前的豬肉價格只是2011年高點回落后的盤整恢復期。此外,豬肉占CPI統計比例的3%,即便豬肉價格上漲50%,最終體現在CPI的影響為1.5%,而同期的GDP增速依然在7%,鑒于GDP在中高增速區間,CPI超過2%依然屬于理想狀態。
不過,另一組數據更需要警惕,PPI已經連續41個月負增長,且近期有跌幅擴大的趨勢。PPI是CPI的先導指數,如果PPI長期維持負增長,那么CPI的增長預期也將形成壓力,歷史證明CPI的適度溫和增速是經濟活動擴張的表象,這也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指針。西南證券首席研究員張仕元告訴央廣網財經記者,目前大宗商品價格低迷,國內制造業依然處于去庫存周期。
早前公布的7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回落至50.0,榮枯分界線上,同樣佐證了制造業前景的不確定。經濟活動依然較為寬松的宏觀政策維持穩定。值得欣喜的是,上半年密集的貨幣政策的效應,自二季度以來得到明顯發揮,市場流動性較為充裕,利率水平大幅下降,這也將降低實體經濟運行成本,增加經濟活力。有專家預計,下半年央行將再次降息。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則認為,當前進一步降息的必要性明顯下降。隨著貨幣政策工具調整的滯后效應進一步顯現,下半年貨幣金融環境將更加趨向寬松,未來貨幣政策應注重定向調節,增強針對性。未來基礎貨幣增長和貨幣乘數提高將共同推動M2達到年度預定目標,可以根據需要適度下調準備金率。
“不僅僅要依靠貨幣政策,要依靠各種各樣的政策,特別是在穩定消費者的預期與投資者的預期方面,要有更加多元的政策來維護好這個市場。”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告訴央廣網財經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