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海洋局科學技術司發布了《2014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2014年沿海各地及相關部門積極推進海水利用工作,新增海水淡化工程產水規模為日產2.61萬噸。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總體規模不斷增長,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12個,產水規模達到日產92.69萬噸,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日產20萬噸。
《報告》共分7部分,對2014年我國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水化學資源利用、檢驗與標準、政策與管理等方面的情況進行了梳理和闡述。
《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9個,新增海水淡化工程產水規模日產2.61萬噸,每噸成本5元~8元。海水淡化主要采用反滲透和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技術。海水直流冷卻、海水循環冷卻應用規模不斷增長,年利用海水作為冷卻水量達1009億噸,新增用量126億噸。全年實現增加值14億元,比上年增長12.2%。新發布標準8項,包括國家標準4項、行業標準4項。海水淡化國際合作取得新進展,亞太脫鹽協會秘書處落戶我國。
在海水淡化方面,全國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沿海9個省(區、市),主要是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沿海城市和海島。北方以大規模的工業用海水淡化工程為主,主要集中在天津、河北、山東等地的電力、鋼鐵等高耗水行業。南方以民用海島海水淡化工程居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海南等地,以百噸級和千噸級工程為主。其中,海島地區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日產9.8萬噸,主要分布在浙江、山東、遼寧和海南。
2014年,我國積極推動海水淡化技術和裝備研發以及成果轉化工作,目前正在開展膜蒸餾、正滲透、石墨烯膜等新技術研究。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浙江省六橫海水淡化二期工程首套12500噸/日和江蘇省大豐非并網風電海水淡化示范項目一期5000噸/日海水淡化項目建成投產。海水淡化相關從業單位聯合成立成果轉化基地或研發實驗室,以加快技術進步與發展。
《報告》稱,當前全國海水淡化工程產水的終端用戶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工業用水,另一類是民用供水。在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中,海水淡化水用于工業用水的工程規模為每天58.73萬噸,占總工程規模的63.35%。用于居民生活用水的工程規模為每天33.94萬噸,占總工程規模的36.62%。
在海水直接利用方面,2014年我國海水直流冷卻技術在沿海核電、火電和石化等行業繼續得到廣泛應用,工程規模呈逐年上升趨勢,在海南省三沙市建成兩個海島大生活用海水試點。截至2014年年底,年利用海水作為冷卻水量為1009億噸,其中2014年新增用量126億噸。11個沿海省(區、市)均有海水直流冷卻工程分布。
在海水化學資源利用方面,除海水制鹽外,我國海水提鉀、提鎂、提溴等也發展較快,產品主要包括溴素、氯化鉀、氯化鎂、硫酸鎂等。同時,海水和濃海水提溴產能進一步擴大。在濃海水綜合利用及產品高值化產業化技術研究方面,目前我國正在進行濃海水制鹵、苦鹵連續結晶純化及產品高值化技術研究與示范、濃海水鉀鈉鹽高效提取及高值化利用產業化示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