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上午,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在國新辦發布會中介紹中國2015年上半年進出口的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問。今年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出現負增長。黃頌平說,綜合成本居高不下、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是影響原因,而外需低迷是影響我國對外貿易穩定增長的最主要原因。
記者:今年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出現了負增長,而且出口也僅僅是微弱增長,具體原因是什么?您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黃頌平:今年上半年,我國對外貿易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影響了進出口的穩定增長。初步分析,主要有這樣幾個因素:一是外貿需求持續低迷,出口受到抑制。當前,全球經濟仍處于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僅維持低速增長,主要經濟體走勢分化,國際貿易增長動力不足,一些國際機構也都下調了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的預期增速。發達市場中,只有美國經濟增勢相對較好,歐元區和日本經濟較為疲弱,新興市場雖然經濟增速快于發達國家,但受結構性矛盾突出、資金外流等影響,經濟增長也普遍放緩。外需低迷是影響今年我國對外貿易穩定增長的最主要原因。
與此相印證的是,根據我們對近三千家企業的月度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今年上半年,反映新增出口訂單金額同比下降的比例,由年初的43.5%逐月攀升至6月份的50.8%,比例超過了一半。
二是綜合成本居高不下,出口競爭力削弱。目前我國出口產品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對綜合成本的變化仍然有較高的敏感性。在我們組織的調查中,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表示,勞動力成本上漲是削弱企業競爭優勢的主要原因,制約企業進一步擴大生產和出口。而人民幣匯率是加大企業出口成本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顯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在今年三月份達到歷史最高點。二季度以來,雖小幅度回落,但仍在高位。今年以來,人民幣對歐元、美元、日元均呈現升值走勢。截至6月30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對美元、歐元、日元分別較年初升值0.2%、6.9%和2.2%。
三是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進口需求不振。今年以來,國民經濟運行總體處于合理區間,但必須看到,受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矛盾的制約,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雖然長期看我國經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但當前我國工業產能過剩矛盾仍然突出,抑制了對進口的需求。
四是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拉低進口值增速。從去年7月份以來,代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美國商品調查局CRB指數大幅下跌,其中原油價格跌幅約50%,鐵礦砂價格跌幅超過40%。盡管今年二季度以來,CRB指數略有回升,但仍較去年同期水平跌幅超過14%。據測算,今年上半年,進口總體價格跌幅為10.9%,拉低同期我國進口總體增速10.4個百分點。
對于上半年我國出口微弱增長,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看。
一方面,當前我國的出口增長是在非常高的基礎上實現的。2009年,我國超過了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2004年我國外貿出口值又比2009年增加了一倍。上半年,我國出口增長近1個百分點,相當于在2009年的基礎上增長了2個百分點。在國際經濟復蘇乏力、外需不振、出口綜合成本居高不下、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持續高位的情況下保持增長,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另一方面,根據我們目前掌握的數據來看,今年以來,我國的出口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表現相對較好,按美元計價,今年一季度我國出口為增長4.6%,而同期歐盟、美國和日本出口則分別下降14.3%、4.9%和6%。我們最新掌握的數據顯示,5月份,我國出口下降2.8%,而日本和美國則分別下降13.7%和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