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布的一系列5月份宏觀經濟數據顯示,“穩增長”依然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
在中國政府已將年內GDP增速目標定為7%左右,而一季度GDP增速回落至7%的前提下,作為二季度乃至上半年宏觀數據主要支撐的五、六月份經濟數據備受關注。
國家統計局11日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名義增長11.4%,增速較1-4月份回落0.6個百分點,累計投資同比增速連續第11個月放緩。
海關總署日前公布的外貿運行情況顯示,今年前5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7.8%,降幅較前4個月加深了0.5個百分點。
分析人士認為,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以及中國堅定轉方式、調結構決心不動搖的背景下,拉動經濟增長既需要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協調并進,更需要在經濟“新常態”下賦予各自新的“內涵”。
盡管累計投資增速仍在放緩,但5月當月投資增速小幅回升。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張漢亞認為,由于投資具有滯后效應,從5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連續兩個月呈小幅回升態勢來看,工業需求將趨旺盛,新舊投資項目落地效應會逐步顯現。
外貿數據表現不佳主要是外部市場總體需求萎縮造成的,而國內要素成本上漲、企業融資貴難、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攀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轉穩影響企業預期、國內需求不足等因素也加劇了進出口市場疲軟。
中國去年上半年最終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達54.4%,居投資、外貿、消費三大需求之首。而今年一季度消費的貢獻率與去年同期差不多,消費被寄予拉動經濟增長的厚望。
但是,數據顯示,5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0.1%,增速僅比上月提高0.1個百分點。累計看來,1-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4%,卻是累計總額同比增速連續第4個月下滑。
普遍認為,中國致力于改變過去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格局,服務業主導型經濟結構引領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是努力方向。然而,中國仍需兼具質量和效益的投資,仍需穩定增長與轉型升級的外貿。
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表示,中國經濟增長方式正在改變,但這是一個帶有陣痛的過程,期間需要“三駕馬車”共同拉動經濟維持穩定增長態勢,為結構調整騰挪空間。由此觀察,近期來自中國政府層面的兩個舉動頗引人關注。
一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0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將消費金融公司試點擴至全國,以增強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力。
二是同一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7項鐵路、機場等基礎設施項目批復,總投資額超過1200億元。
莊健指出,此舉意味,決策層對投資與外貿的重視,說明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并沒有哪一個是可以偏倚的。
事實上,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5月27日在聽取對“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和建議時已指出,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專家認為,這可視為中央對下一個五年規劃的定調。
對于正處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中國而言,投資和外貿這兩大傳統的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在新的發展坐標中需要有新的內涵。
論投資,需要解決好投資內容和資金來源的問題,才不致重走過去高杠桿泡沫化的重復投資老路;論外貿,則需要形成優進優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需要培育對外開放新優勢,加快國際產能合作步伐。在這兩方面,中國不乏亮眼的舉措。
以備受世界關注的“一帶一路”為例,中國一季度向“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出口大幅增長10%以上,進出口占同期貿易總值的比重超四分之一。而包括中韓自貿區、中國-東盟自貿區、津閩粵三地自貿區等在內的一系列多邊或雙邊區域自貿協定、本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將為中國外貿增長托底。
同時,中國未來投資的內容也正在向長期、有回報的優質項目轉變。此外,保證合理有效投資持續增加,政府不再唱“獨角戲”,通過不斷創新投融資機制,激發民間和社會資本活力。
5月,國家發改委在門戶網站開辟PPP項目庫專欄,公開發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推介項目。首批發布的項目共計1043個,總投資1.97萬億元。
剛剛公布的數據顯示,1-5月,中國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12.1%,比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速高0.7個百分點。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重為65.4%,比1-4月份提高0.1個百分點。
再好的政策也需要落地才能生根。目前存在的問題是,一些項目盡管已獲批復,中央資金雖然已經到位,但因審批程序多、以及一些地方不作為等原因,遲遲無法真正投入建設。中央已經關注到這類問題。
上個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召開了一次以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為主題的電視電話會議,與全國中層以上干部“面對面”喊話,敦促轉變工作作風。
6月1日起,國務院啟動本屆政府成立以來的首次全面大督查,派出11個督查組赴35個國務院部門和單位、18個省(區、市)開展實地督查。督查內容即包括增加合理有效投資、促進外貿穩定增長、擴大國內消費需求這三大穩增長措施。
專家和市場普遍認為,中國大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必然經歷改革陣痛,只要“三駕馬車”能夠協力并進,同時保證內部結構變化能夠主動適應“新常態”,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就能夠在平穩發展中實現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