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下半年,全球經濟活動增強,國際貿易回升,發達經濟體經濟復蘇進程加快,出口反彈使新興市場經濟活動明顯改善。在此背景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更新了去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計,全球經濟繼2013年步入低速增長后,在2014年、2015年將進一步改善,全球增長將從2013年的3%升至2014年的3.7%,2015年將升至3.9%。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下調了一些經濟體的增長預測,這表明全球經濟下行風險依然存在,主要經濟體和地區之間經濟增長仍存較大差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在國內需求帶動下,美國2014年的復蘇將加快,經濟增長將達2.8%,2015年為3%。報告指出,歐元區正處于從衰退到復蘇的轉折點。預計經濟增長在2014年將加快至1%,2015年將升至1.4%。報告認為,英國的經濟增長得益于信貸條件的放寬和市場信心的增強,預計2014年、2015年英國經濟增長分別為2.4%、2.2%;預計德國經濟增長分別為1.6%、1.4%,法國經濟增長分別為0.9%、1.5%。
報告預計,日本經濟增長在2013年達到1.7%后,增速將有所減緩,暫時性財政刺激措施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2014年年初提高消費稅的影響。與去年10月相比,報告對日本2014年、2015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分別從1.3%上調為1.7%、1.2%下調為1%。
報告預計,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長在2014年將升至5.1%,2015年將達到5.4%。與去年10月相比,對中國2014年、2015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分別從7.2%上調為7.5%、7.1%上調為7.3%。許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已開始受益于發達經濟體經濟復蘇的加快和中國外部需求的增強。
報告強調,全球經濟增長的加快并不意味著全球經濟已擺脫困境,全球經濟下行的新、舊風險依然存在。在新面臨的風險中,發達經濟體極低通脹率給經濟活動帶來的風險已經浮現,尤其是在歐元區,如果人們對未來通脹的預期向下變動,實際通脹可能甚至比預測水平更低。這會增加實際債務負擔并使實際利率上升,從而抑制經濟增長。如果經濟活動遭受不利沖擊,出現通貨緊縮的可能性也將增大。對于新興市場經濟體,鑒于美聯儲開始逐步退出量化寬松政策,金融市場發生動蕩和資本流動性增大仍然是一個令人擔心的問題。隨著美聯儲逐步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國際資本市場將不斷調整,一些經濟體可能出現資本外流。如果一些新興經濟體金融市場自身存在脆弱性,就可能導致更急劇的資本外流和匯率調整。對此,相關經濟體需要對潛在資本流動逆轉的風險給予充分評估,早謀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