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仍未消除,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國經濟運行與上半年相比已更加平穩。由此,改革在落實層面就擁有了更為寶貴的時間窗口,應抓住有利時機,堅持先易后難、重點突破,做到有序推進、協調推進——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做好明年經濟工作,最核心的是要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要鞏固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促進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為全面深化改革創造條件。筆者認為,在全面深化改革已成社會共識的情況下,準確把握上述要求,一方面要繼續堅持以改革促發展,通過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和內生動力;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保持經濟平穩運行,避免經濟增長大起大落,從而為改革深入推進騰挪更大空間。
今年以來,在極為錯綜復雜的形勢下,我國經濟成功走出上半年低位運行狀態,實現全年主要經濟目標基本無虞。回顧該過程會發現,以改革促發展、促轉方式調結構、促民生改善,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比如,新一屆中央政府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多批次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從推進公司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到公布新版的投資項目目錄;從鐵路貨運全面走向市場,到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政府積極轉變職能,創新監管方式,有利于市場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優化了經濟運行效率。再如,面對上半年經濟增長下行壓力,我國堅持穩健貨幣政策不動搖,提出“用好增量、盤活存量”,不放松也不收緊銀根,避免了與經濟周期不匹配的貨幣行為,保持了物價總水平穩定,有利于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但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并非單向的因果關系,而是互為條件、辯證統一。一方面,成功的改革能夠釋放制度紅利,推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改革推進也離不開穩定的經濟環境。歷史和他國的經驗已證明,改革實施過程中,一旦經濟運行出現較大波動,極易破壞改革共識、增加改革難度、延緩改革進程、降低改革收益。因此,在當前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必須保持經濟增速運行在平穩合理區間,使經濟增長總量、貨幣供應、財政收入、物價水平、進出口貿易等穩定增長。其重點,則是把握好改革的速度、力度、節奏,統籌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三者之間的關系。
雖然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仍未消除,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國經濟運行與上半年相比已更加平穩。投資、消費、出口、工業、物價等主要經濟指標整體向好。從國際上看,隨著美、歐等經濟體的逐步復蘇,國外相關需求回升也有助于帶動我國出口。這種情況下,改革在落實層面就擁有了更為寶貴的時間窗口,應抓住有利時機,堅持先易后難、重點突破,做到有序推進、協調推進。
首先,對中央此前已經確定、短期內就能夠見到成效的政策措施,應盡快出臺細則予以落實。比如公司注冊資本登記改革、“單獨兩孩”政策、放寬民間資本準入領域、放開小城鎮戶籍等,都是社會廣泛期待的改革內容。這些改革措施既有利于增加市場需求、激發市場活力、保持經濟增長穩定,又能夠讓群眾切實感受到改革成效,讓全社會感受到市場環境、創業條件在好轉,有利于進一步凝聚改革發展共識。
其次,一些此前已取得初步成效的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改革步伐應繼續推進。比如作為經濟運行的血脈,金融業效率高低直接影響經濟發展質量。近期,證監會就新股發行、央行就利率市場化和上海自貿區等推出多項實質性改革舉措,贏得市場普遍歡迎。最新的內容則是,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新三板擴容方案。未來,包括金融、財政、國企改革等在內的關鍵領域改革,應加速出臺實質性改革舉措。
此外,還要意識到,改革將不可避免帶來“陣痛”。比如,對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產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調整,將導致一些地方和行業增速放緩。對于此類涉及面廣、利益鏈長、關系復雜的改革事項,要做到提前設計、有序協調推進,既不能因局部短期利益而畏縮不前,貽誤改革良機;又要拿出整體方案,避免因改革過快過急導致出現被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