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31個省份的固定投資總和超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數據9000多億元,增速均值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8個百分點。投資數據打架,背后卻體現出投資對穩增長的關鍵作用。
昨日(8月19日),中央財經大學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王雍君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國的統計體系現在無法確保全國和地方的申報數據是一致的。申報模式、統計規格、統計的結果肯定有差異。
多位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投資數據與中國GDP走勢和經濟增長格局呈現高度正相關,說明投資仍然是拉動經濟的主要動力,各省數據和增速高于全國也印證了地方借助投資拉動經濟的焦急心態。
各省數據之和超全國
受產能過剩和需求不足的雙重影響,全國投資呈現頹勢,能源和建材等行業受影響最大。上半年,煤炭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2049億元,同比下降2.5%。
在此背景下,上半年全國共有23個省份的固定投資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但西藏、云南、上海、廣東、山西等8個省份增速出現了回升。全國31個省份上半年固定投資數據加總得到的數據是190416.98億元,高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固投數據合計9099.38億元。31個省份上半年的固定投資同比增速均值為23.87%,這一數據高出全國平均增速近3.8個百分點。
針對上述情況,天津統計局相關負責人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之中存在一定重復計算成分,比如北京的企業到天津來投資,北京和天津可能都會將投資額計算在自己的GDP盤子中。
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宏觀經濟預測與分析2013年秋季報告》也稱,在現有的經濟增長方式下,保增長還得靠固定資產的投資。投資對GDP的貢獻率今年上半年達到了53.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7個百分點。
下半年投資還是主角
按照數據來看,今年投資大戲在二季度才剛剛揭幕。
廈大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龔敏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上半年制造業投資累計增速是17.1%,比去年同期整整下降了7.4個百分點,也是近10年來最低的增速。但在制造業投資增速大幅下滑的同時,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投資增長卻有明顯的提高。
她說,如果再觀察投資的主體,以及資金的來源,可以發現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以及依賴國內信貸的投資增長非常明顯。這方面的投資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制造業投資增速下滑的態勢,保持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平穩的增長。
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上月底還指出,下半年要保持合理的投資增長,加快實施“十二五”規劃明確的重點建設任務,加強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棚戶區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
目前地方也躍躍欲試,貴州省提出下半年要加快謀劃一批帶動力強、示范作用顯著的基礎設施項目和實體經濟項目。重慶市發改委提出六項措施,確保分解投資目標逐月落實。堅持全年投資完成增長20%的目標不動搖,確保下半年投資完成6600億元。
而各地加快投資多數都與國家目前政策傾斜的方向有關。鐵路、公路、棚改等項目是關注重點。
專家稱投資需謹慎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此輪投資是通過增量資金投入,帶動資本的存量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而且政府不再大包大攬,其資金只是起引導作用,更多的是把投資機會讓給了民間和市場。
但風險小并不意味著沒風險,莫尼塔報告指出,截至2013年7月最近12個月固定資產投資中僅有26%的自有資金,其余都是貸款或者其他渠道資金。報告稱,如果假設非信貸渠道都是某種形式的借貸,目前投資杠桿率已經處于較高水平。
此外,廈門大學對經濟學家發布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關于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挑戰問題,多數經濟學家的意見集中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產能過剩加劇、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和房地產市場泡沫4個方面,“這是影響中國未來經濟健康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或重要因素”。
而擴大投資除可以拉動經濟外,恰恰都可能使得其它3項風險繼續累積,徐洪才提醒說,未來投資要加強對項目的風險管理,加強對政府預算的硬約束,強化問責制。“同時,在投資時要避免盲目性,多考慮投資的綜合效益,多考慮政府轉變職能和促進各項改革事業的推進,不是單純為投資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