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4月15日發布《東亞經濟半年報》稱,強勁內需推動下,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發展中經濟體將加快增長,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增長8.3%,2014年增長8.0%。
世界銀行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的最新預估,比上次預測調降0.1個百分點。世界銀行指出,這是因受到中國政府正在進行的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
據路透社報道,世界銀行東亞及太平洋地區首席經濟學家郝福滿(Bert Hofman)當日在發布會上稱,預測調整是在中國周一公布第一季經濟增長數據前做出。15日,中國公布首季GDP同比增長7.7%,較預期疲弱,也低于世界銀行本身的預估。
東亞經濟報告稱,來自歐元區和美國的風險自去年年中以來有所下降,雖仍脆弱,但有跡象表明高收入經濟體的實體經濟活動已出現好轉,因而對該地區出口產品的外部需求今年將會逐漸企穩。關于工業生產的最新數字以及生產者的預期,都確認穩固增長將會持續。
報告稱,高收入國家的貨幣動向,如日元有可能在短期內影響該地區的貿易和投資流動。有些國家,尤其是日本工業的零部件供應國和擁有大量日本投資的國家可能會從中受益,而與日本在第三國市場直接競爭的國家,可能在短期內遭遇一些逆風。報告也認為,日本恢復持續增長會對整個地區有益。
報告警示,隨著全球經濟復蘇,一個新出現的問題是某些較大型經濟體出現過熱的風險。最新數字顯示,如果全球需求繼續恢復,某些主要經濟體可能會達到其現有產能的極限,而這些國家的產出缺口已經彌合。中國顯然在列。
郝福滿稱,“東亞地區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已為吸收外來沖擊做好準備,但繼續提振內需的措施現在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可能會加大通脹壓力。美國、歐盟和日本長期實行量化寬松導致東亞地區資本流入強勁反彈,可能會放大信貸和資產價格的風險。”
報告就下一步應采取的政策提醒稱,政策制定者需要繼續保持警惕,隨時對世界經濟中出現的沖擊做出反應,同時也要準備隨著世界經濟復蘇撤出刺激措施。應抓住機會重建政策緩沖機制。
報告也建議,一些國家需要通過維持適當的宏觀政策組合、在匯率上保持足夠的靈活性以及宏觀審慎政策,管理好強勁的資本流入;大多數國家都可以通過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本投資增加產能,從而為持續高速和公平的增長鋪平道路。
報告也預測,隨著全球經濟復蘇的步伐,東亞太平洋地區2013年增長率將小幅上升至7.8%,2014年略有下降至7.6%。世界銀行主管東亞太平洋地區的副行長阿克塞爾?馮?托森伯格說:“全球經濟繼續依賴于該地區的增長,這里投資者信心高漲,金融市場保持穩固。”